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是由游仙区教育和体育局主管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以“仁爱”教育为核心,秉承“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的生活”的办学宗旨,坚持“有教无类、有爱无碍”的教育理念,以爱育人,以技立人,注重智障学生身心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培养和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提高,积极落实分层教学和“一生一案”工作,为每一层次智障学生订制专属学习方案。
2019年12月,“游仙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依托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我校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为一体,双轨管理和运行。资源中心设备齐全,功能分区明显。设有个训室、心理咨询室、家政室、模拟超市、感统训练室、多感官康复训练室、桌面游戏室、作业治疗室、音乐治疗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
一、搭建管理与交流平台
在游仙区教体局的统筹安排与支持下,建立游仙辖区内融合教育工作管理与交流群,搭建各随读学校、各融合教育教师及特殊教育教师共享与交流的信息平台,提高沟通效率。
二、完善资源中心工作制度
完善资源中心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资源中心领导小组及教师队伍,明确各自职责及分工,制定巡回指导工作方案及计划,指导各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进行制度建设及环境创设,确保资源中心的工作顺利推进。
三、建立相关台账和档案
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学校,摸清全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现状,包括开设有随班就读的学校数量、现有的资源教室数量、随班就读学生人数、专职和兼职资源教师人数等情况,并建立相关台账和档案。
据统计,2021年底,游仙区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有随班就读的学校40个,共建成资源教室22间,兼职资源教师22名。截至2023春季,全区在校残疾学生共347人,其中普通小学随班就读115人,送教上门18人;普通初中随班就读36人,送教上门1人;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77人,其中送教上门58人。
四、定期开展巡回指导
学校采取减少巡回教师在校内的课时量,利用“空一天或半天”的方式定期开展巡回指导。目前,已为全区18所学校70余名学生建立档案,并在万达学校及徐家小学建立试点资源教室,为两校资源教师提供专业理论及实操指导,为特殊需求儿童及家庭提供个别化教育支持。
五、探索有效的特殊教育专业支持体系。
根据我校师资力量及辖区内随班就读学校地理位置分布较广的情况,合理建立二级资源教室示范点,拟通过示范点带动片区内各随读学校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高效运行与管理的研究,目前有在研省级课题《绵阳市“市县校”三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与运行的研究》,拟通过研究,加速推进绵阳市三级资源中心建设,促进全市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六、指导并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截至目前,由资源中心负责送教的学生共有58名,在继续开展好资源中心送教上门工作的基础上,指导随班就读学校送教上门工作。包括送教学生档案资料的规范、送教计划和学习目标的科学设置、送教学生的评估及康教指导等。
七、开展多元“融合教育”活动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课程。
按学生身心特点、能力兴趣等分成高、中、低三个段共十个组。高段为特色课程,包括美食烹饪、特奥运动、音乐律动、美术工坊四个组;中段为技能及康复训练,包括技能康复、综合康复、认知康复、动作康复四个组; 低段为习惯养成组,包括彩虹宝贝、向阳宝贝两个组。支持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促进个性化发展,提高生活能力及生存技能,为学生全面融入正常社会做好铺垫。
(二)开展“融合教育”培训
外派教师参加省级融合培训项目并开展专题辐射讲座,2018年,对全区近三年新入职教师进行融合教育培训;2020年,对全区融合教育师资进行培训。 2022年,邀请四川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段玄锋主任开展融合教育主题研训活动。
(三)开展“融合教育”活动
组织教师“走出去”,与县、区特校开展融合教研,包括与周边7所特校开展“培智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探索”联合教研活动、特奥冰壶和滚球融合交流活动;组织教师赴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双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融合交流活动。与开元实验幼儿园开展“特幼融合”交流活动。与万达学校联合参加游仙区“六运会”节目演出《微光》。我校学生与游仙区石马小学联合演出的原创舞蹈《追梦星空》荣获绵阳市第三届残疾人艺术节优秀组织奖;今春3月,组织学生携手绵阳电视台与绵阳小记者、绵阳育才学校学生共“画”春天,约“绘”美好。
通过开展系列“融合教育”活动,提高了我校教师和资源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康复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推动了我区随班就读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健康和谐发展。
有爱无碍,融爱前行。全面推进融合教育,让每一位特殊儿童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个生命都得到平等的尊重,有尊严地生活,过出彩的人生,这将是我们特教人共同不懈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