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智慧 让改变发生
——土豆融合教育个案分享
成都市郫都区城南小学 刘佳 曾燕
摘要:
相关研究表明,融合教育理念在个人发展、集体教育、社会和谐共生等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优越性,融合教育实施以来许多孩子和家庭惠及其中。
随着随班就读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普校一线的随班就读老师应转变理念,真心接纳随班就读孩子,用平等公平的眼光看待所有孩子。应积极支持该项决定,并探索针对不同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实践。通过老师的因材施教,严爱结合的教育形式,不放手,不溺爱,不让随班就读变成随班坐读,不排斥,不妄断,不敷衍。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有一张平等的课桌,均衡地发展,平等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
关键词: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个案分析;平等公平;措施
2020年9月,我在城南和44个孩子相遇了,成为一年级四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渐渐发现了孩子们的不同,有的精力旺盛活蹦乱跳,有的痴迷看书,有的积极举手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有的害羞腼腆不敢大声说话…..他们睁着闪亮的大眼睛端坐在教室里,满怀期待地迈进了人生的新阶段。
这一个个小小人儿里面,有三个小孩用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的面前。是的,我被告知,他们是作为“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孩子来到我们班。花花属于多重障碍,在智力方面发展缓慢,学习尤为困难,理性认知和学习能力差。土豆属于多重障碍,在语言、社交、体能等方面存在困难,不能参加班级常规的一日活动,不能正常开口说话,没有社交。兜兜属于多重障碍,存在交往困难,不能遵循相关规则,自觉性、主动性和活动的参与性极差。
小学对他们是崭新的,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未来。接下来的两年,我们开启了我们一起的未来。
两年时间,三个孩子平稳发展、各方面均有成长。亲历并参与了孩子的变化,在替他们感到欣喜的同时,梳理了与他们一路走来的的点点滴滴,我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促进其发展的成长密码,教育奥秘,很是欣慰我找到了一些,然后在这里和大家絮絮叨叨,一起分享。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回到两年前的初见。
在开学第一周进行自我介绍时,土豆是个任凭老师怎么提拉拽喊都不会离开他自己座位,更不会走上讲台主动说一句话的孩子。除了行为孤僻不参与班级教学和班务活动外,他的行为习惯也常常让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头疼。是的,他会在老师上课时不定时发出一些怪吼,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他喜欢画画,所以书本、课桌、黑板、班级图书、墙壁、同桌的书本,都成了他畅意绘画的画画本,用黑色的画笔,画出无人能识的图;他是一个独行侠,所以几乎不参与班级活动,全班起立时他可能会想休息,排队出操时他可能会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遇到老师和同学的提醒,他会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做一棵有主见的树,任凭你十八般武艺他都不为所动,不予交流。
这是以前的他。
他的所有行为让我在管理班级这帮小屁孩时愈加受挫、无所适从、无能为力,一年级全职保姆式的班队工作模式,让我来不及抱怨。
这是以前的我。
一、行为的改变,在于思维和认知的改变
改变要从一次培训开始说起。
2021年11月,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室教师的培训。在五天的课程里,授课老师从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发展趋势,融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对策,随班就读政策法规和资金拨付,国内外融合教育的多元性、特殊孩子学习生活的现状,不同地区融合教育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现阶段和未来融合教育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一些列介绍。
参培的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的在近郊,有的在主城区,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大山的最里面。在和同组老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不同地区融合孩子的生活学习现状,开始认识并走进这个容易被遗忘的群体。
短短几天的学习,我对“融合”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基于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共生共长的认知,我感受到融合教育势在必行,不可阻挡。融合教育政策的施行,对特殊孩子,对孩子的整个家庭而言,是他们伸手可触的唯一的光,他们也有未来,他们最好的未来就在我的教室。
我们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是有差异的。我们也可以把特殊孩子无差别地送到特教学校,营造美好的小环境来隔绝差异,或者对差异视而不见。但终究,孩子们以后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所有人都会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在人潮中汇在一起。如果希望特殊孩子能正常地回归生活,他们首先要走进课堂,找回属于他们的童年,和别人一样的童年。而现在,他们需要走进教室,拥有一张和别人一样平等的课桌。
乐山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平等”这个词。随班就读孩子,他们有着和任何孩子一样平等的教育权利,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应该被我们平等地对待。在离开乐山师范学院后,我也将这一理念带回我的班级。
平等的理念要求我,真心接纳他们是班级的一员,而非满口抱怨,认为他们拖班级后腿,增加班级管理难度。
平等的理念要求我,严格对待所有人,也应严格对待他们。乱涂乱画,上课吼叫这类扰乱课堂秩序的活动,我应该及时制止,让他自己承担扰乱课堂纪律的后果。作业拖拉或完全不做,那就得和其他同学一样的规矩,把作业撕了重做。孩子长期养成的无规则意识不应该成为免作业金牌,也不能成为逃脱处罚的借口,他虽不开口说话,但他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减。
平等的理念要求我,认识到每个孩子的不同,因时因事制宜,恰当处理每次他身上的各种突发情况,并针对他所缺乏的地方适时“进补”。
二、措施分享
(一)解除防备,增进信任
我校所有孩子中午都在学校就餐,班主任老师在班级陪餐。土豆吃饭时坐姿不端,吃饭握勺姿势错误,常把饭粒洒得满桌都是。有时也会因情绪控制力较差,时常惹出“祸端”,和同学发生矛盾。为此,我把他和另外两个融合孩子的座位排在我周围。是的,我对面,我左边,我右边,是他们。
食堂打饭阿姨体谅老师上课辛苦,加上我个子比较壮,因此中午给我添饭时,我餐盘里的各类肉菜会额外多。也正是这“冒尖、满溢”的餐盘,让我找到了拉近我和他们距离的机会。每次阿姨打完饭,我默认我需要吃很多,然后端着装满菜的盘子走回座位。吃饭前,我定会等着他们,然后依次问他们喜欢哪个菜,再从我的餐盘里夹给他们。
这样的分菜仪式,让我对他们的教育,从批评转到了交流和关爱。这样的分菜仪式,让他们每天中午在我这里“受贿”。这样的分菜仪式,从最开始到现在,已持续了一年以上。类似分菜仪式的场景,还有很多:办公室悄悄给与的糖果小奖励;在洗手池旁被我用湿漉漉的手来“洒水”偷袭;走廊上的摸摸头;要求他自己挣钱赔偿损坏的班级图书,并在他为赔偿班级图书四处捡矿泉水瓶和纸板来卖时,把我喝水剩下的空瓶带给他,并呼吁全班同学一起带家里多余的矿泉水瓶到学校来,帮助他凑齐图书赔偿款;把教室里不用的作业本都让他带回家……
在我一次次的“行贿受贿”活动中,他看我的眼神不再闪躲,也敢于悄悄在我耳边表达自己的想法,会默默地给我写信告状并留存一张空白信纸在办公桌上期待着我的回信,会在他吃饭蹲坐在座位上时,眼神和我交汇的错愕中,自己默默地把脚放下来并坐直……
改变的开始,是爱。
(二)发扬特长,增长信心
在其他同学久坐不安,小声说着悄悄话的时候,我会表扬他安静等待。
在看到他在本子上写了整篇整篇的数字时,我会耐心细数,发现规律,然后在班级大声宣布:“哇!土豆是个数学天才!写的所有数字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提前学会了2的倍数!”我会把我的发现说给他听,也说给其他同学听。
在看到他自说自话的“打油诗”时,我会让班上的书法家将打油诗重新抄誊,然后和他一起送到广播站投稿,换回来一张“采稿通知单”和两枚金币稿费,并在班级展示。
我会表扬他写的字有笔锋了,我会表扬他作业速度变快了,我会找到他作文中最精彩的句子,然后在班级分享……
我会睁大眼睛看到他的闪光点,然后借着这个机会告诉他,也告诉其他同学,他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
(三)给与机会,触发生长,帮助脱敏
资源室周主任对土豆进行个案评估后,测评结果之一是孩子触觉敏感,给与的建议是平时应多增加他和不同人群的肢体接触机会,最好每天能有十几次肢体接触的机会,才能促发脱敏。
为此,我在班级创新了“早安小天使”的晨迎活动。挑选土豆和另外几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两人为一个小组,安排他们每日带着“早安小天使”的绶带在教室门口晨迎。晨迎时全班所有同学都要和小天使正确对上口号并完成独有的进班接头动作才能进班,班级内其他同学轮流值日,土豆作为早安小天使“常驻嘉宾”,安排更多频次的晨迎。
这项活动,我在班级坚持了两学期。实现了每天让土豆和班上40多个孩子的交流沟通,肢体接触这一想法,促发脱敏,同时也让班级更多内向腼腆的孩子有展示自我,勇敢表达的机会。
(四)创造机会,自然发声
在带班过程中,我发现另外一些孩子也存在着胆怯、自信心不足,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交流的勇气。
因此,我将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定为“班级表达日”。在这节课上,由学生担任主持,同学们按座位顺序,用一句话接龙的方式开展“班级表扬大会”和“班级批评大会”活动。我鼓励孩子们在开火车的过程中用简短的一句话说出本周你要表扬的人和原因,说出本周你要批评、指责的人和原因。在这种快节奏的接龙过程中,让内向缺乏勇气的孩子感觉到原来我不是特殊的,原来有些同学也和我一样不敢大声说话,原来他们也是慢慢进步的,原来我是很棒的,原来火车开到我这里时,我就应站起来说话,我遇到问题了,我要大胆勇敢地表达。
我仍清晰地记着土豆在表扬大会上各种瘦小的身影。从不敢站起来,不参与,到站起来,但我要把耳朵凑近了才能听到他的声音,我需要向全班同学转达他的话语。从只有同桌能听到声音,再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清晰地听到他的发言;从只敢在座位上说,到能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完整、流畅、声音洪亮地进行“值日生述职报告”,并取得当周最佳述职报告的荣誉。这样的转变,虽然缓慢,但是它发生了,真实地发生了。
(五)校外培训,多点促发
在对土豆做了教育评估以后,资源室周老师提出孩子可以到校外专业机构同步参加康复训练的建议,我就周老师的专业建议和家长沟通,并促成家长到校外机构参加个训。孩子在校外专业老师的陪伴下,通过系统的、长期的活动练习,对孩子的体能、语言发声和自信心都有很大的促进提升作用。
(六)引导班级学生认知,形成班级共识
在平时的班务管理或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寻找契合的机会来加强班级孩子对于个体差异性、个体多样性的认知引导。在本学期教学《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时,我在最后总结课文主题“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中心句时,适时恰当地和班级孩子分享了《每个人都不一样》这首歌,并将歌词打印出来发给全班同学,让孩子们在儿童节表演活动上演唱这首歌曲,同时也将歌词收录进班级印刷的期末作品册,希望孩子们在歌曲传唱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加深印象,更深层次的意识到人与人的不同。而土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源于人和人本来就不同。他并非是个例,他也不特别,因为每个人都很特别,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此之外,我也常利用学生在身高、体态、跳绳数量、朗读技巧、识字、阅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区别来引导孩子们正确识别每个人的 “独特”之处。多次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也都有自己薄弱的地方,我们对他人的缺点应不排斥、不嫌弃、不歧视,应该有欣赏,有理解,也有包容。如此,营造出一个和谐共生、多样共存的班级意识环境。
(七)增进家校指导,共建学习社群
在资源室老师的推动和学校的支持下,我把三个孩子的家长一起拉进了“家校共育交流群”。孩子们每天回家后会继续完成与各自能力生长点相匹配的额外的“家庭作业”。譬如土豆的额外家庭作业是为增强其体质而确定的跳绳,为促进其大胆发声,改变其孤傲性格的“每天唱一首快乐的歌”。
措施制定,还需坚定执行。我将孩子们的作业类型绘制成表,让家长们互相监督,每日打卡。我则根据孩子们的打卡情况进行表扬鼓励,颁发奖品。
在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增加练习的同时,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也会传达我的教育理念,教养建议,尽量做到家校一致。
因土豆妈妈在前期的班级活动参与情况不佳,妈妈的性格也偏内敛,因此我会故意创造出很多偶然的机会,让家长参与班级各类活动,增强家校互动,以身示范,参与教育,引领发展。
三、感悟
教师天生的使命感,让我在看到他成长的同时,由衷地感到快乐,这快乐是属于我自己的,像瓜农收获了大西瓜,像盼了一年的李子树又开始挂果,像我看到他的欣喜,像他看到我不再闪躲。
他的字笔峰稳健,入选班级书法家作品册;他的作文情感真挚,行文流畅,总是前几名写完,并主动到讲台上排队交给我;当别人欺负他时他会骂过去,也会在看到朋友被欺负时来办公室打小报告悄悄告诉我;会和其他同学在讲台上围圈挤着看我改作业,伸着脖子想努力地想挤进来;会久坐不耐烦,偶尔也会抱着一双小脚在座位上蹲坐着……回想初见时的情景,改变就这么发生了。
这是现在的他。
这是现在的我。
这是现在的我们。
写到最后,我在想,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促进孩子发生变化的原动力是什么?那可能又要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次培训。
行动的改变在于认知和思维的改变。在于既看到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又能看到他们的不同,并能平等地对待这种不同。而平等最开始是发生在老师心里的,老师心里平等了学生才能看到平等,学生的认知平等了,环境才会平等,孩子自己的意识也会平等,才能触发他对成功的渴望,激励他勇敢尝试、不断探索。让改变发生,才能真正的融合,没有偏见没有差异,没有拒绝,自然而然。
教学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我除了有他,我还有她,有他,有他们;有现在,也有以后。想要桃李满天下,瓜果丰收,那还得继续做一个勤于反思,深扎土地的瓜农。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结出硕果。
窗外微风缱绻,盈盈林间。我想,唯有爱和智慧,才能让改变发生。